甘肃工程勘察井施工时如何保证孔位的准确性?
2025-07-26 来自: 甘肃同信地基基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47
甘肃工程勘察井施工时如何保证孔位的准确性?
在工程勘察井施工中,孔位准确性直接影响勘察数据的代表性和工程设计的可靠性(若孔位偏差过大,可能遗漏重要地质构造或错判地层分布)。保证孔位准确需从前期定位、施工控制、过程校验三个环节系统把控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前期定位阶段:放样,减少初始误差
1.依据勘察方案确定孔位坐标
-结合工程总平面图、地质测绘或物探成果,在设计图纸上明确每个勘察井的平面坐标(X、Y)和孔口高程(Z),坐标系统需与工程整体坐标系一致(如北京54、西安80或地方独立坐标系)。
-对重要孔位(如控制孔),需在图纸上标注与周边固定参照物(如建筑红线、电线杆)的相对距离,便于现场复核。
2.使用仪器放样
-采用全站仪(精度±5mm+5ppm)或RTK-GPS(平面精度±2cm)进行现场定位,避免使用皮尺、测绳等低精度工具。
-放样后,需重复测量2~3次,确认坐标偏差≤5cm(特殊工程要求≤3cm),并在孔位处打入木桩或埋设钢筋标记,周边用白灰圈定。
3.现场复核与障碍物调整
-若孔位遇地下管线(如电缆、水管)或地面障碍物(如建筑物),需联系设计单位重新调整孔位,记录调整原因及新坐标,避免盲目施工导致事故。
二、施工过程控制:防止孔位偏移
1.钻机对位固定
-钻机安装时,确保钻杆中心与孔位标记点重合,偏差≤2cm;用水平仪调平钻机底座,保证钻进过程中设备不倾斜、不移位。
-对震动较大的冲击钻机,需在底座下铺垫钢板或枕木,减少施工时因地基沉降导致的孔位偏移。
2.钻进过程中实时监测
-每钻进5~10米(或穿过不同地层界面时),用全站仪再次测量钻杆顶部中心与孔位标记的偏差,若超过10cm(垂直度偏差≤1%对应的孔底偏差),需停机调整钻机位置。
-对深孔(>50米),可在孔内下入测斜仪,直接测量钻孔轨迹,及时纠正偏斜(如通过调整钻杆角度或更换导向钻头)。
3.特殊地层的防偏移措施
-遇软硬不均地层(如土层与岩层交界),易因钻进阻力不均导致孔位偏斜,需降低钻进速度,采用合金钻头或牙轮钻头均匀破碎地层。
-松散砂层或流塑土层中,需提前下套管护壁,通过套管导向作用约束钻孔方向。
三、后期校验与记录:确保数据可追溯
1.终孔后孔位复核
-成孔后,再次测量孔口中心坐标,记录与设计坐标的最终偏差值,若偏差超标(如超过20cm),需评估对勘察结果的影响,必要时补钻。
2.资料记录与存档
-在《钻探记录表》中详细记录孔位设计坐标、放样坐标、施工中调整记录及终孔坐标,附现场定位照片(含参照物),确保数据可追溯。
-绘制“勘察井平面布置图”,标注所有孔位的实际坐标,与设计图对比,直观反映偏差情况。
总结
孔位准确性的核心控制逻辑是“放样→过程防偏→终孔校验”,需结合测量仪器、规范的施工操作及严格的记录制度。对于大型工程(如高铁、核电站),还需引入第三方测量单位进行独立复核,确保勘察数据真实反映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,为后续设计施工筑牢基础。